人工智能的兴起,掀起了一股疯狂的AI写作风,不得不承认,用AI写作的东西谈不上风格独特,观点鲜明。世界绝对的中规中矩,总能略带惊喜,特别是文章中的一些词藻啊,华丽的令人拍案叫绝。一时间,用AI写作似乎才是人间主流,但是像所志国老师这种坚持原创的营销策划专家,反而显得与现实格格不入。
一些所谓的AI写作培训专家,更是借此机会大肆宣扬疯狂割韭菜。诱导着大家摒弃大脑思考,都用AI去写作。所志国老师在此郑重的指出,利用AI写作虽然便捷,但是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双重风险。轻则被维权,重则可能赔的倾家荡产。

一、内部应用隐藏法律风险
目前AI写作主要应用于:企业内部的场景应用:会议纪要、财务报告、合同模板、工作日志、总结、汇报等标准化文档。如果内部应用,却也无伤大雅。可是一但内容外发,其风险就处处存在。
某咨询公司使用AI生成的行业分析报告,被发现70%的图表数据,直接复制自竞争对手的公开年报。而制作分析报告的员工,肯定也是蒙的。明明是AI抓取的,怎么这么巧就抓到竞争对手的电脑里去了?这事,浑身都是嘴,这事也解释不清。
某科技公司推出的“AI助手”,能生成标准化的红头文件,但其内置模板数据库中很多内容,都涉嫌抄袭政府公开文件。而用户在不知名的情况下,还在欣欣然的因为省时省力而窃喜,一但被追责岂不是无辜之极?

二、外部应用容易被动炸雷
另一方面,AI写作广泛应用于论文、自媒体、网络小说和图书出版等领域。某网络文学平台数据显示,2024年由AI辅助创作的小说占比已达27%,但其中13%因内容同质化被读者投诉。与网络小说被读者投诉相比,其更大的隐患则根本不为大多数人所知。
利用AI写作的人则沾沾自喜,因为因为互联网,搜索引擎上根本无法搜索到自己利用AI写作的内容,自认为高枕无忧。而且效率之高,简直是“印钱工具”。而实际上,AI根本不具备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,永远不可能再写出鹿鼎记或者射雕英雄传这类的内容。但却可以利用蠕虫技术和重组构造,按照指令和大纲,深入挖掘一些利用传统搜索引擎找不到,但其实已是他人版权的文章重新组合。
例如:2023年6月28号,位于北加州的Clarkson律所对OpenAI提起了集体诉讼。指控OpenAI在训练大模型时从网上抓取的数据,严重侵犯了16名原告的著作权和隐私,要求赔偿30亿美金。克拉克森诉讼的核心主张是 OpenAI 的整个商业模式都是基于盗窃。事隔整整3年,可悲的是我国的大量网文作者,居然还以为是AI在为自己写作,岂不知自己一直是在被动利用“AI偷文”。

三、专业团队用AI写作玩“仙人跳”
没错,利用AI玩仙人跳,听起来是不是,毁掉了你的三观,但这一幕其实早就出现了无数次。 AI写作的本质是数据重组,其生成内容依赖于训练语料库的合法性。所以,不仅仅是文章,还有剧本,影视,歌曲,都有专业的团队,利用AI的数据抓取习性。,故意上传大量的原创内容,然后面对互联网开放数据库,在利用AI实时监控抓取自己内容的用户。一旦发现对方采用了自己的文章,并且进行了发布或者发表,就立刻会有专业的律师对其进行法律维权。
特别是利用AI抓取的数据和内容,进行了图书出版,那种赔偿金额真的会让作者倾家荡产。如果只是发表着公众号等自媒体上,你认为删除了就高枕无忧,那你就太乐观,太幼稚了。对方在起诉你之前早就进行了证据留存,那个时候除了乖乖交钱之外就只能低声下气的希望对方少要点。
不用怀疑,对方有绝对专业的版权维权律师团队等着你。你根本坐视不理,不去面对开庭,那你就等着收处罚通知就好了。2024年某百万粉丝科技博主因未声明使用AI生成视频脚本,遭原创作者索赔80万元。2024年AI生成内容侵权案件同比增75%,超60%涉及商业用途,赔偿金额从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。
所志国老师认为,AI写作处于应用人群爆发式增长和技术模型野蛮式开发的并存状态。无法从某一个角度主观的去认定对错,毕竟已已经超出了人们的传统认知。就像电子商务突如其来,改变大家消费习惯一样,利用AI写作对于普通人来讲,只是为了提高效率便捷。而作为整个社会应用来讲,还需要,法律,技术,应用的三方协商。使AI能从“版权被动窃取”进化为“商业价值共创”。
(本文由新商业模式和营销架构专家、资深策划人所志国原创撰写。所志国老师联系微信:szg168szg168 )